新闻动态

10首经典暮春古诗词:草树知春不久归,百般红紫斗芳菲!惜时奋进莫负春光,把握当下逐梦前行!
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8:35    点击次数:68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暮春,是春日最后的绚烂篇章,亦是百花争艳、万紫千红的时节。在这春意渐阑的节点,古代文人以诗词为媒,或惜春伤逝,或寄情山水,留下了无数经典篇章。本文精选十首暮春古诗词,从韩愈的“草树知春不久归,百般红紫斗芳菲”,到鱼玄机的“莺语惊残梦,轻妆改泪容”,每一首诗都是诗人对暮春的独特诠释。它们或哀婉,或豁达,或深情,或哲思,展现了古典诗词的无限魅力。让我们穿越时空,与古人共赏暮春之美,感受诗词中的情感流转与生命哲思。

图片

图片

1

图片

晚  春

  韩愈〔唐代〕

草树知春不久归,百般红紫斗芳菲。

杨花榆荚无才思,惟解漫天作雪飞。

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(816),韩愈时年49岁,正值官场失意之际。诗中“草树知春不久归,百般红紫斗芳菲”,以拟人手法写暮春草木争艳,表面描绘百花惜春之态,实则暗含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。此时韩愈仕途屡挫,却借“杨花榆荚无才思,惟解漫天作雪飞”自喻——即便如杨花般“无才思”,亦要如飞雪般尽情绽放,展现逆境中不藏拙、不气馁的豁达。全诗以暮春之景喻人生暮年,既是对春光易逝的珍惜,更是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,于平凡处见奇趣,于困境中显超然。

图片

图片

2

图片

暮  春

  翁格〔清代〕

莫怨春归早,花余几点红。

留将根蒂在,岁岁有东风。

翁格出身富商家庭,后家道中落,特殊经历赋予其诗深沉哲思。诗中“莫怨春归早”一反伤春传统,以豁达之语劝人莫叹春逝。“花余几点红”看似凋零,实则暗含生机——根蒂尚在,东风年年,生命循环不息。此诗以自然规律喻人生境遇:逆境中留得希望,未来终迎转机。翁格借暮春之景,传递乐天知命、寄望未来的积极心态,语言质朴却哲理深邃,展现了对生命韧性的深刻领悟。

图片

图片

3

图片

暮  春

  黄庚〔元代〕

芳事阑珊三月时,春愁惟有落花知。

柳绵飘白东风老,一树斜阳叫子规。

黄庚为宋末元初诗人,亲历朝代更迭,诗中“春愁”亦含时代隐痛。首句“芳事阑珊三月时”,直白点明暮春之景,百花凋零,春意将尽。次句“春愁惟有落花知”,借落花喻己,春愁无人可诉,唯与落花相知,寂寥感伤溢于言表。后两句“柳绵飘白东风老,一树斜阳叫子规”,以柳絮飘飞、东风渐弱、斜阳残照、子规哀啼等意象,勾勒出暮春凄清画卷,象征春光逝去,时代衰颓。全诗以景衬情,情景交融,既抒发了对春逝的无奈,亦隐含对故国凋零的哀悼,情感深沉,意境悠远。

图片

图片

4

图片

定风波·暮春漫兴

  辛弃疾〔宋代〕

少日春怀似酒浓,插花走马醉千钟。老去逢春如病酒,唯有,茶瓯香篆小帘栊。

卷尽残花风未定,休恨,花开元自要春风。试问春归谁得见?飞燕,来时相遇夕阳中。

此词为辛弃疾罢官闲居带湖时所作,借暮春之景抒人生感慨。上片以“少日春怀似酒浓”追忆少年插花走马、纵情狂欢之态,反衬“老去逢春如病酒”的孤寂落寞,酒兴与茶烟、狂欢与静寂形成强烈对比。下片“卷尽残花风未定”,本应悲戚,却以“休恨”自解,道出“花开元自要春风”的哲理,揭示自然因果,尽显旷达。结句“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”,将春拟人化,于夕阳飞燕的意象中,惆怅间掠过一丝欣慰,构思巧妙,意境悠远。全词以暮春为引,融情入景,既抒发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,亦展现了词人历经宦海沉浮后的超然与睿智。

图片

图片

5

图片

蝶恋花·暮春别李公择

苏轼〔宋代〕

簌簌无风花自堕。寂寞园林,柳老樱桃过。落日有情还照坐,山青一点横云破。

路尽河回人转舵。系缆渔村,月暗孤灯火。凭仗飞魂招楚些,我思君处君思我。

此词为苏轼因反对新法遭贬、流放期间所作,与李公择暮春别离时依情托景,抒写离愁。上片“簌簌无风花自堕”以暮春落花之景起兴,暗喻友人将别,静谧中见怅惘;“柳老樱桃过”借草木荣枯叹时光易逝,更添别离之苦。而“落日有情还照坐,山青一点横云破”,于落寞中见温情,似慰藉人心。下片“路尽河回人转舵”写送别之远,前路茫茫;“系缆渔村,月暗孤灯火”想象友人独对冷月孤舟,牵挂之情跃然纸上。结句“我思君处君思我”巧用回文,既盼朝廷召回再展抱负,亦盼友人相知相念,情真意切,余味无穷。

图片

图片

6

图片

暮春归故山草堂

钱起〔唐代〕

谷口春残黄鸟稀,辛夷花尽杏花飞。

始怜幽竹山窗下,不改清阴待我归。

此诗作于钱起罢官返回蓝田故山草堂时,借暮春之景抒怀。开篇“谷口春残黄鸟稀,辛夷花尽杏花飞”,以黄鸟声稀、辛夷花落、杏花飘飞,渲染出春末的凋零空寂,暗含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。后两句“始怜幽竹山窗下,不改清阴待我归”,笔锋陡转,在春去匆匆中,独爱窗下幽竹,翠色葱茏,清阴不改,似待诗人归来。全诗以春鸟春花之“改”,反衬幽竹之“不改”,既抒发了对春逝的淡淡哀愁,更寄寓了对幽竹不畏春残、坚守本性的赞美。诗人借竹自喻,表达了自己历经宦海沉浮,仍不改高洁品性的志向。

图片

图片

7

图片

临江仙·暮春

  赵长卿〔宋代〕

过尽征鸿来尽燕,故园消息茫然。一春憔悴有谁怜。怀家寒食夜,中酒落花天。

见说江头春浪渺,殷勤欲送归船。别来此处最萦牵。短篷南浦雨,疏柳断桥烟。

此词为南宋宗室赵长卿于靖康之变后所作,时北宋灭亡,宗室南迁临安。词以暮春为背景,借鸿雁北往、燕子南来,喻自身漂泊无依,叹故园消息杳然,抒亡国之痛与思乡之愁。寒食夜落花天中酒独醉,更显孤寂凄凉。下片写江头春浪似欲送归船,却道“别来此处最萦牵”,既盼归乡,又难舍故地,矛盾纠结。结尾“短篷南浦雨,疏柳断桥烟”,以烟雨迷蒙之景,渲染别离怅惘,意境苍茫。全词融情于景,虚实相生,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沧桑交织,展现了遗民词人复杂的情感世界。

图片

图片

8

图片

暮春即事

  叶采〔宋代〕

双双瓦雀行书案,点点杨花入砚池。

闲坐小窗读周易,不知春去几多时。

此诗为南宋理学家叶采所作,以白描手法勾勒暮春书房静读之景。瓦雀影动、杨花入砚,细微动态反衬出诗人读《周易》时的专注心境,展现古代文人潜心治学的风貌。叶采身为理学家,读《周易》之举,既是对理学思想的实践,亦是对内心恬静境界的诠释。诗中“不知春去几多时”,既含春光易逝之叹,更赞专注治学之境。全诗语言平易,景物生动,动静相衬,理趣盎然,体现了宋诗特有的哲理之美。

图片

图片

9

图片

暮春有感寄友人

  鱼玄机〔唐代〕

莺语惊残梦,轻妆改泪容。

竹阴初月薄,江静晚烟浓。

湿觜衔泥燕,香须采蕊蜂。

独怜无限思,吟罢亚枝松。

此诗为鱼玄机咸通二年(861)暮春所作,时诗人独居道观,心境孤寂。诗中“莺语惊残梦,轻妆改泪容”,写诗人梦醒含泪,暗示夜不能寐之孤寂。颔联“竹阴初月薄,江静晚烟浓”,以朦胧月色、寂静江景,渲染凄凉氛围。颈联“湿觜衔泥燕,香须采蕊蜂”,借燕衔泥、蜂采蕊的团聚之景,反衬自身孤苦无依。尾联“独怜无限思,吟罢亚枝松”,直抒胸臆,言愁思深重,竟使松枝低垂,以景衬情,情韵悠长。全诗语言浅近,风格柔婉,借暮春之景抒孤寂之情,情景交融,堪称借景抒情之佳作。

图片

图片

10

图片

暮春遇雨

  于谦〔明代〕

暖风吹雨浥轻尘,满地飞花断送春。

莫上高楼凝望眼,天涯芳草正愁人。

时值暮春,诗人在雨中即景抒情。前两句“暖风吹雨浥轻尘,满地飞花断送春”,描绘暖风细雨打湿尘土、飞花满地的暮春景象,暗含春光易逝之叹。后两句“莫上高楼凝望眼,天涯芳草正愁人”,诗人劝诫自己莫上高楼,以免望见天涯芳草,更添愁绪。全诗语言简洁明快,情感真挚,通过暮春之景的描绘,抒发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感伤和对人生的思考。诗中“莫上高楼”与“天涯芳草”形成对比,既表现了诗人对春光逝去的无奈,也暗示了诗人对未来的忧虑与期待,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感悟。

图片

备注:文章/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,如有错误,欢迎指正,一起学习共同进步!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